蒋诩在其故乡的故事,被载入《三辅决录》卷一,记述他归隐田园的情景:“蒋诩返回故乡,门前杂草丛生,荆棘遍地。他的住所周围仅有三条小径,他深居简出,只接纳仲、羊仲这样的朋友来访。”自此以后,“三径”成为了隐士生活和隐居之所的象征。陶渊明在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
蒋诩(前69—前17),字元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不满王莽的专权而辞官隐退故里,闭门不出。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在家门前开辟三条小路,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往来。后来用“三径”意指隐士的家园。
三径就荒的典故:王莽主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在院中开辟了三条路。原文出自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意思是说:蒋诩辞官回到乡里后,用山中野生的刺树阻塞寒门,院子里只开辟3三条小路,他终日闭门不出。只与一个叫求仲...
《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辛弃疾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有“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这个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末蒋诩,据东汉末年人赵岐的《三辅决录·逃名》记载,在西汉末蒋诩不愿做官,反而决定到乡下定居归隐山林。他不与俗世中的官场人士结交,只在属于自己田家小院就开辟了三条小路,只和同样隐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这个两个隐逸之士交往。这一典故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