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是一个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商汤是上古时代夏朝末期商族的领袖,因夏桀王的残暴统治,各地百姓深受苦难。汤任用贤人伊尹执政,起义灭夏,先后征伐十一次,所向无敌,到处受到热烈拥护。老百姓形容汤的军队到来时,做买卖的不曾停市,种庄稼的照常下地,汤进行的征战,丝毫不惊扰百姓。...
这个典故中的“吊民伐罪”指的是百里奚为了为百姓伸冤,采取激烈的行动,用砍掉宫殿的柱子来迫使国君认识错误。这个故事通过百里奚的勇敢坚定以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向后人传递了维护正义、为百姓谋福祉的重要价值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吊民伐罪"这一成语源自于古代周发商汤的故事。这个成语意味着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那些有罪的统治者,体现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政的反抗精神。每个朝代末期,统治者因无为、暴虐和失去民心而易被推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这一历史规律的体现。周武王姬发和商汤就是这...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示例 丞相兴仁义之兵,~,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孟子·梁惠王下》:“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
盟津和咸阳皆用典,说明本来期望群雄团结一致,像周武王会合诸侯,吊民伐罪; 初心是要直捣洛阳,就像刘邦、项羽之攻破咸阳。首四句先以赞许的语气,叙写群雄会盟、讨伐董卓的义举。“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雁行(hang),群雁飞行时排成一字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