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是一个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商汤是上古时代夏朝末期商族的领袖,因夏桀王的残暴统治,各地百姓深受苦难。汤任用贤人伊尹执政,起义灭夏,先后征伐十一次,所向无敌,到处受到热烈拥护。老百姓形容汤的军队到来时,做买卖的不曾停市,种庄稼的照常下地,汤进行的征战,丝毫不惊扰百姓。...
这个典故中的“吊民伐罪”指的是百里奚为了为百姓伸冤,采取激烈的行动,用砍掉宫殿的柱子来迫使国君认识错误。这个故事通过百里奚的勇敢坚定以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向后人传递了维护正义、为百姓谋福祉的重要价值观。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吊民伐罪"这一成语源自于古代周发商汤的故事。这个成语意味着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那些有罪的统治者,体现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政的反抗精神。每个朝代末期,统治者因无为、暴虐和失去民心而易被推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这一历史规律的体现。周武王姬发和商汤就是这...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吊民伐罪,周发商汤 历史逐渐向前,进入了夏商周。 吊,慰问之意。 吊民伐罪的意思是,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颇有锄强扶弱之意味。 历史上每个朝代末期统治者被推翻的原因多是无为、暴虐、不得民心,虽然不是全部原因,但民心非常重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