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煮书是什么典故?

杜甫煮书的例子:杜甫小时候读书,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熟读透。因此,后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煮书”其实就是反复品读,钻研,将书中的内容深入了解,透彻了解。最早提出文字可以煮的应该是宋代的董嗣杲,他在《秋凉怀旧》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少年偶负投机愧,今日徒工...
杜甫煮书是什么典故?
杜甫煮书的例子:杜甫小时候读书,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熟读透。因此,后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谓“煮书”其实就是反复品读,钻研,将书中的内容深入了解,透彻了解。最早提出文字可以煮的应该是宋代的董嗣杲,他在《秋凉怀旧》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少年偶负投机愧,今日徒工煮字劳。”可惜他在诗里感叹的是煮字的辛苦和失意。
更多煮书的例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为了“煮”好一句诗,将“春风又到江南岸”先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仍不满意,反复思索,精心“烹煮”,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全句生辉,成为千古妙句。
唐代的贾岛,更是“遣词造句,刻意求工”的“煮书”能手,是中晚唐著名的苦吟诗人。他在《题诗后》中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用以说明“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二句诗是他呕尽心血花了三年时间才锤炼出来的。2023-06-08
球球词典 阅读 90 次 更新于 2025-09-12 02:58: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杜甫煮书的例子:杜甫小时候读书,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熟读透。因此,后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煮书”其实就是反复品读,钻研,将书中的内容深入了解,透彻了解。最早提出文字可以煮的应该是宋代的董嗣杲,他在《秋凉怀旧》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少年偶负投机愧,今日徒工...

  •  百度网友817354e 杜甫是怎样煮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煮书”的意思是反复阅读书籍,将书中的内容深入了解,“杜甫煮书”是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典故, 表明了杜甫是很刻苦的人

  •  lpt0621 煮书是指

    说得多有道理啊!难怪老师每天都要我们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还要摘抄好词好句,原来老师也是在教我们怎样“煮”书啊。难怪那些作家写出来的文章优美生动,是因为饱读诗书,烂熟于心啊。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因为“读书破万卷”才“下笔如有神”的。读了《煮书》这篇文章,我终于知道煮书是一种很好的读...

  •  海迩q8 煮书:关于煮书,是谁最早提出这个词的?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吗?

    煮字最辛苦的当属被后世称为“郊寒岛瘦”的两位苦吟诗人——孟郊和贾岛,贾岛呕心沥血三年写了“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二句诗,他在《题诗后》中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煮字煮书,要耐得...

  •  冥心宝贝s4H “煮书“的答案

    爷爷笑了 说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