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什么典故?

这一句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什么典故?
这一句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2022-12-17
引用了窦宪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全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扩展资料: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2022-12-1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21:18: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lizhehua0106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勒”读什么?

    【词语】:燕然勒功 【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 【释义】古词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山名,即今蒙古杭爱山。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

  • 引用了窦宪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会哭的礼物17 《渔家傲 秋思》中,引用“燕然未勒”的作用是?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

  •  乾莱信息咨询 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话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该诗句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全诗原文如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乾莱信息咨询 《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勒"是什么意思?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原文】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