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食言典故,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要坚守诚信的原则。无论是个人承诺还是商业合约,都应以诚实守信为本,避免“食言而肥”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诚信的社会环境。
历史典故: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经常言而无信,国君鲁哀公对他这种行为非常不满。在一次宴会上,孟武伯借机嘲笑一位名叫郭重的大臣肥胖,鲁哀公便当场讽刺孟武伯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意思是孟武伯经常说话不算数,所以才会变得如此肥胖。这就是“食言而肥”的出处。字面意思与引申义:从字面...
典故三:《郁离子》记载: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
食言而肥 “食言”,据《尔雅》解释:“食,言之伪也。……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这就是说:凡假话都可以叫做“食言”。因为吃的东西,吃下就没了。假话也如此,说过就完了,不需要实行和兑现的。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即为“...
历史典故:食言一词的说法源于“食言而肥”的典故,与春秋时期一个叫孟武伯的大夫有关。孟武伯经常说话不算话,鲁哀公在一次宴会上借此机会对他进行了讽刺,说他“食言多矣,能无肥乎”,即吃自己的话多了,能不胖吗。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说话不算数的人。综上所述,食言是一个贬义词,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