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里“火”的典故源于宋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具体典故内容如下:故事背景:该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常州,主角是太守田登。田登对其名字中的“登”字特别忌讳,一旦有人提及,便会大发雷霆,导致其身边吏卒屡受责罚。“灯”字改称“火”:由于太守田登对“登”字的忌讳,整个州...
“州官放火,百姓点灯”的典故:这个典故来源于北宋时期,由于太守田登的名字中有“登”字,他禁止州内提及与此字同音的“灯”。在元宵节前,州府想要点灯庆祝,但为了避免提到“灯”字,告示中将“灯”字巧妙替换为“火”,导致外地商旅误解为州官要放火取乐,纷纷逃离,当地百姓也怨声载道。这个典故...
宋朝田登做州官,为避官讳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于是点灯就成了“点火”。元宵放灯就只好“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吓得百姓四散。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由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州官...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典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宋朝有一州官名田登,为避其名讳,命全州百姓称灯为火。元宵节放灯,官府贴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讥讽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此典故后来比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古时常州每年元宵...
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