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有何典故?

“兔死狗烹”一词源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后,向吴求降,成为吴王的奴隶,最终通过范蠡和文种的辅佐,成功复国灭吴。然而,范蠡深知勾践心胸狭窄,意识到与之共患难后,不可共享富贵。在完成灭吴大任后,范蠡离开越国,过起了隐居生活。离开前,他通过他人向好友文种表达警告,言...
“兔死狗烹”有何典故?
“兔死狗烹”一词源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后,向吴求降,成为吴王的奴隶,最终通过范蠡和文种的辅佐,成功复国灭吴。然而,范蠡深知勾践心胸狭窄,意识到与之共患难后,不可共享富贵。在完成灭吴大任后,范蠡离开越国,过起了隐居生活。离开前,他通过他人向好友文种表达警告,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即在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被抛弃或遭害。不幸的是,文种未能听从范蠡的劝告,最终被勾践杀害。

“兔死狗烹”这一成语不仅形容统治者对功臣良将的残忍行为,也比喻朋友间在成功之后的背叛与拆桥。在历史长河中,这类悲剧不胜枚举,警示人们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保持警惕,珍惜身边人。

此成语寓意深远,提醒人们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应保持谦逊与警惕,珍视身边人,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牺牲品。

在现实社会中,“兔死狗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论是职场还是人际关系,成功后的背叛与拆桥皆是常见问题。因此,保持警惕,学会在成功后珍惜和保护身边人,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应学会的重要一课。2024-09-29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9:04: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成语“兔死狗烹”背后的历史典故是:越王句践的大夫范蠡,在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后,意识到越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于是选择自行引退。他写信给同事大夫文种,劝其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信中提到“狡兔死,走狗烹”,即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后来,“兔死狗烹”就用来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

  • “兔死狗烹”一词源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后,向吴求降,成为吴王的奴隶,最终通过范蠡和文种的辅佐,成功复国灭吴。然而,范蠡深知勾践心胸狭窄,意识到与之共患难后,不可共享富贵。在完成灭吴大任后,范蠡离开越国,过起了隐居生活。离开前,他通过他人向好友文种表达警告,言...

  •  谷艾文艺苑 成语“兔死狗烹”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兔死狗烹”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如下:1.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经常发生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选择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并在吴国为奴仆三年。2. 复仇计划:- 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逐步取得吴王的信任,并回国准备复仇。他睡在...

  • 意思是兔子死了,不需要再抓兔子了,就把原来抓兔子的狗给吃了,天上的鸟打光了,原来用来射鸟的弓就藏起来了,用不着了。概括起来就是没有用的东西就不会留着。跟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一个意思。汉朝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屠杀开国功臣就是这个道理。

  •  文暄生活科普 “兔死狗烹”由什么典故而来

    01、兔死狗烹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的是勾践灭吴之后,范蠡隐居,同时也用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劝文仲隐居,但文仲未听从,以致来被勾践猜忌赐死的故事。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兔死狗烹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出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