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如下:失手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
我军若入,正中其计。速速撤退!”于是,各路人马均撤退回营。“挥泪斩马谡”出自《三国演义》,描述马谡因狂妄自大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虽深爱马谡之才,但为安抚朝野,只得忍痛斩之,以此取信于民。
8. 马谡固执己见,坚持山上布局,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北伐失败。
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成为了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总之,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因马谡的战略失误而迫不得已进行的一种痛苦决断,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决断力,也揭示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