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是什么典故?

最典型的例子,当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夏变夷”的观念究竟起于何时,有待细考。不过,以“以夏变夷”政策取代“尊王攘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时代特点,却是在战国。在战国时期“以夏变夷”的基础上,结出了日后大一统的“汉民族”、“汉文化”的硕果。
从“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是什么典故?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也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经过春秋、战国、秦、汉,华夏族与兄弟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战国是华夏族经由与兄弟民族的交融而向汉族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华夏”亦称“诸夏”,传说出自黄帝,意思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中国之人,与“蛮夷”对称。在夏商二代夏族、商族发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又经过周公、成王的东征和昭王南征、穆王西征,加速了周族与其他一些民族的融合,遂正式形成华夏族。
平王东迁之后,华夏族的中心地区转到黄河中游。当时戎、狄族对华夏族诸国不断进攻骚扰,华夏各国同戎、狄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些战争既有破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也产生了客观上促进各民族融合的积极效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也同样起到了民族融合的催化剂的作用。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间和列国间的战争与交往,我们看到:燕国势力扩展到辽河流域,促进了东胡族与华夏的交融;齐国强盛。扫灭了境内的少数民族;秦国不仅由原先“杂戎、狄之俗”而逐渐实现了“华夏化”,还收复渭水流域的很多地区,又兼并巴、蜀,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在蛮夷之地的吴国,贵族们开始承认自己是“周之胄裔(后代)”;曾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完成了自身的“华夏化”,并且融合了南方的苗、彝,又统一了越国(越国先灭吴国),甚至将势力深入到两广和云贵地区;韩、赵、魏兼并了包括中山国(属白狄族)在内的许多部族、小国……
在上述广阔的区域内,各族之间的差异渐趋缩小,乃至消失。
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的变化。春秋时,以齐、晋为首的华夏族各国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做斗争,这使华夏族的旗帜更加鲜明。但“尊王攘夷”是在华夏族受到“四夷”的侵扰,一度面临亡族的危险情况下提出的口号。当时有人曾惊呼:“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夷和狄严重地侵害中国,南边的夷人与北边的狄人相呼应,中国受到夹攻,命运就像一根线一样维持着。见《春秋公羊传》)齐桓公救助邢、卫、郑、蔡的行动被誉之为“救中国”的“王者之事”。对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孔子给予高度赞扬,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若无管仲,我就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作夷狄的服饰了。见《论语·宪问》)“尊王攘夷”,就是号召拒斥夷族,明确华夏族与夷族之间的界限,这显然不利于民族融合。
进入战国,华夏族不仅扭转了“不绝若线”的境况,而且势力范围大大拓展,力量远胜于夷狄。在这种情况下,华夏族文化以其相对的先进性,吸引和改变着周边文化,这就是所谓的“以夏变夷”。
“以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以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以夏变夷”的观念究竟起于何时,有待细考。不过,以“以夏变夷”政策取代“尊王攘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时代特点,却是在战国。在战国时期“以夏变夷”的基础上,结出了日后大一统的“汉民族”、“汉文化”的硕果。
2019-01-1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1:34: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的变化。春秋时,以齐、晋为首的华夏族各国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做斗争,这使华夏族的旗帜更加鲜明。但“尊王攘夷”是在华夏族受到“四夷”的侵扰,一度面临亡族的危险情况下提出的...

  •  漫阅科技 历代王朝以“夷夏观”发展来的“以夏变夷”边疆理论,有哪些特征?

    所以,华夏族不仅应保持华夏文明绝对的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此前提下,还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地以“以夏变夷”的方式,对“夷夏”对立中的异质文化加以改造,将自己优越的文化不断向外拓展,使“夷狄”也“沾沛王化”。也就是说,天下虽有层次,“夷夏”尽管有差距,但理想的君主应由内而外,“...

  •  阿暄生活 夷夏之辨什么意思 夷夏之辨解释

    1、“夷”指文化发展滞后于诸夏的民族社会,“夏”指采用礼乐文明的中国。“夷夏之辨”在儒者的论说中一般被理解为对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春秋以前,夷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军事上的,夷狄四境为患,“中国不绝如线”,故有“尊王攘夷”之说,即各诸侯在天子的旗帜下联合对外。2、换言之,在发生学上...

  • anonymous 秦汉时代 是中华帝国格局形成的时期 的理由

    中国思想文化,从“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到“百家争鸣”,然后至秦汉的思想文化“大一统”,经过了漫长的整合过程。汉代尊儒兴学,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来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疑聚力的维系,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此同时,两汉间,佛教传入,道教创立,形成儒、佛、道三足鼎...

  •  dayinspring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