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的出处,意思?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周语》意思: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原文节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译文: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
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的出处,意思?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周语》
意思: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原文节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让水畅流;治民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周朝建立以后,对人民也采取了残酷的统治,因此人民对周朝越来越不满,纷纷起来反抗。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到了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话说周厉王当时宠信一名叫荣夷公的大臣,他非常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荣夷公利用他的特权,封山占水,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造成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杀机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腾。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都城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社会动荡不安,就进宫告诉厉王说:“荣夷公的这种做法,让百姓忍受不了啦,您如果不趁早收回给荣夷公的特权,百姓就要暴动了,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厉王撇撇嘴说:“这点小事情,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周厉王下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我会严惩这些刁民。”卫巫于是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这批人经常借机敲诈勒索,谁要是不听,他们诬告你谋反。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
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国事了。就是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厉王发现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
有一次,召穆公去见厉王,周厉王高兴地对他说:“你看,现在老百姓都同意我的做法,没有人反对了呢。”
召穆公叹了一口气说:“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等到决口伤害的人一定会更多;硬堵住人的嘴,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是要闯大祸的呀!”
厉王不以为然,暴政反而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就是厉王不听召穆公的规劝,才落得个被流放的命运啊。
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但是经过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永远地衰落下去了。
2019-12-30
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川变得雍堵而决口,受伤的老百姓一定很多,治理国家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入大海;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引导百姓说话。

扩展资料:
成语启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荒淫无道,但他们又怕人民议论,就采取了压制社会言论的措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平安无事。实际上这是最愚蠢的作法,它不仅使下情无法上达,错误的政策得不到纠正,加剧社会矛盾。
更可怕的在于虽然民众口上不说,但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只要社会矛盾到达临界点,大规模的暴乱必然爆发,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正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忍受暴政的民族,但也是爆发起义最多的国家。
2019-12-30
该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上》
西周末年,周厉王非常残暴,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整个国家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人们在私底下指责厉王的暴行。
召公屡次进谏厉王,厉王不听,从卫国找来巫师去监视哪些指责他的人,只要发现就抓住杀掉。一时间,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没人敢再议论朝政,连在街上遇到亲戚熟人也只能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惹来杀身之祸。
厉王很是得意,对召公说,你看,现在没有人说我的坏话了吧。
召公对厉王说:民众对你的怨恨和水是一样的,只能用疏导的方法。你怎麽能阻止民众说话呢?
厉王不听召公的话,仍我行我素,三年后,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意思:防:阻止、堵塞,川:河流。指堵住人的嘴,不让他们说话的危害,比堵塞河流引起的水灾还要严重。2019-09-25
这个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上》,好像高中时有篇课文叫《召公弥厉王纳谏》也就包含了这个典故2013-07-24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7:07: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周语》意思: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原文节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译文: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

  •  谷艾文艺苑 成语“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上》原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历史典故:背景:西周末期,周厉王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私下里纷纷指责他的暴行。召穆公的劝谏:上卿召穆公多次劝谏厉王减少苛捐杂税,但厉王非但没有...

  •  血殿tG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成语故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成语出自《国语·周语》。据说,周厉王是西周的一个暴君,独断专横,残酷无道^人民反对他,舆论指责他,“上卿”召穆公也屡次劝谏他,可是他一概不理,并且还从卫国聘来了一个专会装神弄鬼的巫师,替他用“神术”作侦察,只要发现有谁在背后批评他,就立刻处死。周厉王采取了...

  •  奇闻趣事看点 路人不敢说话的典故

    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意思是:阻止人民说话的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的危害。可简述释义为: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成语启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荒淫无道,但他们又怕人民议论,就采取了压制...

  •  筑路人一路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哪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成语寓意 古语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