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荆道故的典故如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伍举在从郑国去晋国的路上,和老朋友声子相遇于郑国郊外,两人就铺开荆条席地而坐,一边吃东西,一边谈往事。后用“班荆道故”形容老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谊。班:铺开。详细介绍如下: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参和蔡国人子朝是好友,他们的儿子伍举和...
“班荆道故”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典故,它源于春秋时期楚国的伍举与声子的故事。两人自小友善,后因伍举牵连逃亡至郑国,在郑国郊外相遇。他们坐在杂草中,尽出食物款待对方,边吃边谈,畅忆往事。这一场景被后人称为“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即“班荆道故”。它象征着朋友之间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
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用荆条铺地,朋友们共坐其上,回忆往昔的情景。起源故事:该成语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记载,讲述了伍举和声子在郑国郊外相遇,他们选择铺开荆条,共餐共话,分享过去的经历。象征意义:“班荆道故”不仅象征着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还体现了古人对情感交流的重视和对过往美好...
在古代的文化交流中,有一个寓意深厚的成语“班荆道故”。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铺开荆条作为坐垫,朋友们在路上相遇时,一同坐下来,分享过去的故事。"班"字形象地描绘了用荆条铺地的场景,而"道故"则传达出他们通过交谈回顾过去的友情。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一段记载。伍...
班荆道故(拼音:bān jīng dào gù)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道故”的原义是相传伍举和声子在郑国野外相遇,把荆条铺在地上,一起坐下吃东西,并谈回楚国的事;后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互叙旧情;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