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公元62年(汉明帝永 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
二、投笔从戎 班超,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乃大名鼎鼎的班固之弟,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为人豪迈,不修细节,但内心却孝敬恭谨,审察事理。在班固被朝廷召为校书郎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洛阳。因家贫,班超常替官府抄写文书作为生计,久之,苦闷,投笔于地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学效...
辛弃疾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也提到了这个典故:“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这句诗表达了对班超弃文从武行为的肯定,同时也强调了即使取得了功名,也可能在边疆孤苦伶仃的晚年。班超的这段经历,不仅体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也成为了后世士人追求功名的象征。他的故事激励了一...
典故: 出处: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原文摘要:永平五年,班固被召见到校书郎任职,班超因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来供养母亲。他曾经掷笔长叹,表达了自己不愿只在笔砚之间讨生活,而希望能在边疆为国立功的志向。故事: 人物背景:班超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能...
投笔从戎的典故,象征着文人弃文就武的转变。班超在逆境中毅然决然地放弃笔墨,投身军旅,体现了大丈夫应有的豪情壮志。班超的勇气和决心激励了许多后来的文人投身军旅,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的贡献。投笔从戎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班超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生不应局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