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欲吞象历史典故

“蛇欲吞象”是一个中国历史典故,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一段故事。传说越王勾践在受到吴国的侵略后被迫与吴国立下盟约,割让一部分国土,并作为臣属国向吴国朝贡。然而勾践并未忘记国家之耻,他约见臣下,告诉他们一个故事:“有一天,一条国之君主(象)发现自己的身边有一条大蛇,害怕被...
蛇欲吞象历史典故
“蛇欲吞象”是一个中国历史典故,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一段故事。传说越王勾践在受到吴国的侵略后被迫与吴国立下盟约,割让一部分国土,并作为臣属国向吴国朝贡。然而勾践并未忘记国家之耻,他约见臣下,告诉他们一个故事:“有一天,一条国之君主(象)发现自己的身边有一条大蛇,害怕被吞噬,于是他持续往蛇嘴里塞进更多的食物,直到最后被吞噬。蛇的胃并没有变大,它只是因为贪婪而自食其身。”勾践寓意地告诉大家,如果他们继续沦为吴国的附属国,最终会受到吴国的吞噬。这个典故后来就成为了一个象征,用来形容一个弱小的国家或个人陷入被大国吞并的困境。2024-08-03
球球词典 阅读 34 次 更新于 2025-09-12 01:57: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蛇欲吞象”是一个中国历史典故,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一段故事。传说越王勾践在受到吴国的侵略后被迫与吴国立下盟约,割让一部分国土,并作为臣属国向吴国朝贡。然而勾践并未忘记国家之耻,他约见臣下,告诉他们一个故事:“有一天,一条国之君主(象)发现自己的身边有一条大蛇,害怕被吞...

  •  宜美生活妙招 蛇欲吞象的典故

    蛇欲吞象的典故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和战国楚·屈原的《天问》。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书中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描述了巴蛇吞下大象后,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将大象的骨头排出。战国楚·屈原《天问》:屈原在《天问》中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表达了对于蛇吞象这一...

  • 蛇欲吞象的典故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和战国楚·屈原的《天问》。出处详解:《山海经·海内南经》:书中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描述了一种名为巴蛇的神兽,它能够吞下大象,并且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将大象的骨头消化并排出。战国楚·屈原《天问》:屈原在《天问》中提到“一蛇吞象,厥...

  •  宜美生活妙招 蛇欲吞象的典故 你了解吗?

    一、典故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书中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描述了巴蛇吞下大象后,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将大象的骨头排出。战国楚·屈原《天问》:屈原在《天问》中提到“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对蛇吞象这一奇异现象提出了疑问,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典故的内涵。二、典故含义 字面意...

  •  湖北倍领科技 蛇欲吞象的出处和典故是什么?

    这一成语最早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故事:“巴蛇食象,三岁出骨。”这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更是对贪婪后果的警示,告诫人们过度欲望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战国时期的大文豪屈原在《天问》中,用“一条蛇吞了一头大象,有多大?”这一设问,再次强调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明代程颐在《幼学琼林》卷...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