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出自两个典故:典故一: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攻打晋、燕联军,并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禳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营门集合,但庄贾迟迟不到,直到黄昏才带着醉容到达。禳苴非常气愤,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按军法斩了庄贾以严明军纪。此举震慑了全军将士,使得军队战斗力旺盛,后来打了不...
在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名为指桑骂槐,其原文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指桑骂槐,表面上是指甲骂乙、指东骂西,但作为军事上的计策,其意义更为深刻。它是作战指挥者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来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孙子兵法》中对此早有名训...
指桑骂槐的原文意思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指桑骂槐,表面上是指甲骂乙、指东骂西,但作为军事上的计策,是作战指挥者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来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故事典故包括: 典故一: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运用此计。...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
D项正确,“指桑骂槐”为《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原文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原意是指着桑树却骂给槐树听,借用来比喻对别人间接指责、批评的方法,后来广泛指以惩治、攻击某一个特定的典型敌人,来警告、规劝其他敌人的行为;此计引申为强大一方要慑服弱小一方,应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