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折柳】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这次被水冲露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朝(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桥址以南...
灞桥折柳的典故源自古代汉、唐时期的长安。每当亲友离别时,人们会送至灞桥,并折下桥头的柳枝相赠,以此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这个习俗的形成,与“柳”和“留”的谐音有关,寓意着挽留和留情。同时,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因此折柳赠别不仅寄托了对离别者...
古典与现代、民族与流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唐代西安的灞柳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柳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
1. 折柳:自汉代起,折柳相赠成为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这种习俗在唐代尤为盛行,人们常用折柳来寄托对远行者的思念。如《送别》诗中所示,柳条与留谐音,象征着对行人的留恋。灞陵桥,位于西安,是古代离别长安的重要地点,桥旁杨柳依依,成为著名的折柳送别之地。后世将“灞桥折柳”作为送别的象征。...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今,在去往西安的必经之桥-灞桥,依然耸立在灞河之上,不知是否在灞陵桥原址建成的,也不知那儿是否有柳树掩映?),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