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折柳典故是什么?

【灞桥折柳】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这次被水冲露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朝(公元583年)...
灞桥折柳典故是什么?
古代灞桥,位置在关中交通的要冲,它连接着长安东边的各条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而在灞桥的两边当时遍植了杨柳,一排一排景色十分迷人。
在唐朝时,官府在灞桥上设立了驿站,所以凡是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正式分手,并且习惯折下桥边的杨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和典故。说起灞桥折柳,就是用它来表达友人之间怀念友情、各自珍重、赠别的含义。
备注:【折柳赠别】与古人重视离别的心理有关,由于柳条细长柔软易绕,所以古人借它来表达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临别以柳相赠,更是表达了无尽的怀念与相思。2021-04-16
【灞桥折柳】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这次被水冲露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朝(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2021-04-1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5:19: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文暄生活科普 灞桥折柳典故

    灞桥折柳的典故源自古代汉、唐时期的长安。每当亲友离别时,人们会送至灞桥,并折下桥头的柳枝相赠,以此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这个习俗的形成,与“柳”和“留”的谐音有关,寓意着挽留和留情。同时,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因此折柳赠别不仅寄托了对离别者...

  • 【灞桥折柳】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这次被水冲露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朝(公元583年)...

  •  影视小灵通 请问灞桥柳歌曲的来历是什么?

    灞桥柳歌曲背后故事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灞桥柳》是八十年代非常好听的一首歌曲,词作者陈小奇,曲作者吴颂今都是当代鼎鼎有名的重量级作家。

  •  唔哩生活 问:关于离别的典故,要结局是离别之后结局更好的

    1. 折柳:自汉代起,折柳相赠成为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这种习俗在唐代尤为盛行,人们常用折柳来寄托对远行者的思念。如《送别》诗中所示,柳条与留谐音,象征着对行人的留恋。灞陵桥,位于西安,是古代离别长安的重要地点,桥旁杨柳依依,成为著名的折柳送别之地。后世将“灞桥折柳”作为送别的象征。...

  •  谷艾文艺苑 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灞桥上发生过哪些事情?

    灞桥自古便是文人墨客钟意的抒情之地,每逢春天,杨柳依依,柳絮飘飞,营造出诗情画意。长安人送客东行时大多都会在灞桥分离,因此有“灞桥折柳”的典故,象征着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凄凉。历史事件: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从灞上率军东征,统一六国。鸿门宴前后,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在灞桥附近活动,刘邦最终在...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