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在莒的典故由来

勿忘在莒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的历史典故。成语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内乱。为了逃避杀身之祸,齐襄公的两个同父异母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离开齐国国都临淄,公子纠和老师管仲、召忽跑到鲁国,公子小白和老师鲍叔牙躲到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第二年,大夫...
勿忘在莒的典故由来
勿忘在莒的典故由来介绍如下:

勿忘在莒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的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为了逃避杀身之祸,齐襄公的两个同父异母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离开齐国国都临淄,公子纠和老师管仲、召忽跑到鲁国,公子小白和老师鲍叔牙躲到莒国。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第二年,大夫雍廪又杀死公孙无知,齐国一时大乱。为了争夺国君位置,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于这一年同时赶往齐国国都。

当时,莒国离临淄要近许多,为了不让公子小白抢夺了君位,管仲一面让公子纠快马加鞭地往临淄赶,一面又亲往公子小白回归之路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在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追上了公子小白,他先用话语拦阻公子小白,希望小白别再回临淄了。小白不听。管仲趁小白不注意,向小白射出一箭。为了迷惑管仲,小白装死倒地。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大喜而逃。最终小白还是抢在公子纠之前夺得了君位,小白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
当上国君后,为了铲除公子纠以及报管仲一箭之仇,小白领大军向鲁国兴师问罪。鲁国不敌,只好杀了公子纠,并且将管仲捆绑至齐国。小白想杀掉管仲,但鲍叔牙却劝阻了他。小白最终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委管仲以重用。
不久,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一起饮酒。桓公对鲍叔牙说:“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菖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贩牛而居于车下。”以此提醒齐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峥嵘岁月。
2023-09-05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6:54: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勿忘在莒的典故由来介绍如下:勿忘在莒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的历史典故。成语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内乱。为了逃避杀身之祸,齐襄公的两个同父异母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离开齐国国都临淄,公子纠和老师管仲、召忽跑到鲁国,公子小白和老师鲍叔牙躲到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

  •  海大大wq 勿忘在莒的来历

    勿忘在莒的来历如下:春秋时,齐桓公有一次与管仲、鲍叔牙、宁戚一起饮酒,席间请鲍叔牙为自己作祝词。鲍举杯祝愿桓公勿忘在莒之难,并希望管仲、宁戚不要忘记过去自己所遭受的困厄。桓公听了这番话,表示决不忘鲍叔的忠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不致衰亡。后借用“勿忘在莒”的典故,比喻...

  • 齐襄公昏庸,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齐襄公去世后,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这便是著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 勿忘在莒意思是比喻不忘本,出自《吕氏春秋·直谏》。勿忘在莒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曾去莒国避难,一心成就一番霸业,勤学苦练,广揽贤能。成为国君之后,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九合诸侯”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结盟,...

  • 导语:勿忘在莒,该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不忘本,不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下面是CNFLA儿童网我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典故】《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原文: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鲍叔奉杯而进...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