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了爱菊的气氛。秋瑾《菊》中的更多的是展现了她不媚世俗,无惧黑恶的气节.两首诗的典故都是出自陶渊明,但元稹的《菊花》所表达的是陶渊明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一借鉴了陶渊明的《饮酒》.而秋瑾的《菊》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典故....
有关菊花的典故不要古诗
菊花的哀悼含义来自国外
很少有人意识到,用菊花扫墓如同用玫瑰表达爱情一样,其实主要是“西俗东渐”的结果;而更少会有人知道,菊花是从中国遍及世界的。
欧洲的词典上出现“菊花”一词,大约是17世纪末荷兰人在经商时将其从我国引入之后,18世纪菊花传入法国,而后19世纪中期又被引入拉丁美洲……以致遍及全球。
在欧洲,菊花栽种得最多之处是墓地,因为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话,此花是万万不可携带的。在拉丁美洲,菊花也有“妖花”之称。可见其在西方的地位。
又有消息报道,中国的菊花大量出口至东邻日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海相隔之遥,搭上这些保藏运输的高昂费用,居然也能获利颇丰;这是由于日本对菊花需求量之大以致日本国内供不应求。在日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离世,也常常要用到两三万枝菊花;更何况一个墓地每年对菊花的需求量。
在国外是如此;而在菊花的故乡中国,它为什么又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含义呢?
“儒文化”和“重阳节”诠释菊花内涵
与国外迥异,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尚的气节;二是吉祥长寿。
和道家的“师法自然”相反,儒文化讲究的是“比德”,主观地以自然山水来对应人的品行。菊花即以它凌霜而放,西风不落的傲骨和其“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气度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另外,菊花开放在九月,“九”是单位数中最大的数,被称做“至数”、“阳数”,因而菊花与九九双阳相叠的重阳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采菊东篱下”是为了食取菊花的保健功效以健康,“悠然见南山”也照应了“寿比南山”之意。
可见,古代是以菊花祝福或赞赏活者;而今则是用其悼念故人2013-05-22
元稹的《菊花》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秋瑾《菊》中的更多的是展现了她不媚世俗,无惧黑恶的气节.两首诗的典故都是出自陶渊明,但元稹的《菊花》所表达的是陶渊明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一借鉴了陶渊明的《饮酒》.而秋瑾的《菊》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典故.2019-07-31
“《礼记·月令》篇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就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在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它是作“穷”是讲,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它的名字就是按照菊花的花期,来确定的这个名字。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风俗习惯由此而产生的。”
菊花源于中国,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栽种历史,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女人之山,其景多菊”的记载。它经历了由野生到食用栽培,又到观赏栽培这样漫长的岁月。晋代以前的菊花是作为记节令、食用、药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菊花的观赏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十一世纪初,我国菊花经朝鲜传入日本,十二世纪传入英伦三岛,十七世纪遍及欧洲,十九世纪传到美洲,如今菊花已成为世界名花。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栽培菊花,但最有名的还要数开封的汴菊,正所谓“黄花遍中国,汴菊最为名。”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