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献玉典故

卞和献玉典故 卞和献玉的典故出自《韩非子》,龙文鞭影典故荆山泣玉,讲的是卞和三献玉的故事,从卞和在荆山下发现玉璞到两次入宫,再到被两任君王砍去双腿,卞和的人生基本跌入了最低谷。若不是最后在荆山下抱璞泣血,最终被楚文王梦熊发现,可能卞和就会同这块玉一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捧着石头,...
卞和献玉典故
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削去左膝盖骨(膑骨)。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削其右膝盖骨(膑骨)。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卞和献玉典故

卞和献玉的典故出自《韩非子》,龙文鞭影典故荆山泣玉,讲的是卞和三献玉的故事,从卞和在荆山下发现玉璞到两次入宫,再到被两任君王砍去双腿,卞和的人生基本跌入了最低谷。
若不是最后在荆山下抱璞泣血,最终被楚文王梦熊发现,可能卞和就会同这块玉一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捧着石头,更多是一种同命相怜。

卞和献玉典故

卞和献玉,所献之玉即卞和之玉。喻稀世之宝,亦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出处 
《韩非子》卷四〈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2024-07-13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59: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卞和献玉的典故出自《韩非子》,龙文鞭影典故荆山泣玉,讲的是卞和三献玉的故事,从卞和在荆山下发现玉璞到两次入宫,再到被两任君王砍去双腿,卞和的人生基本跌入了最低谷。若不是最后在荆山下抱璞泣血,最终被楚文王梦熊发现,可能卞和就会同这块玉一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捧着石头,更多是一种同命...

  • 卞和献玉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两次献给楚王,却因为各种原因被误解和惩罚,最终失去了左足的故事。故事中,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宝玉,心知其价值非凡,于是决定将其献给楚王。然而,在献玉的过程中,他先后遭遇了两次误解。第...

  •  谷艾文艺苑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是由楚国人卞和在楚地山中发现的美玉加工而成,因其发现者而得名。相关历史典故如下:和氏献璧:卞和在楚地山中发现了一块被岩石包裹的美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都被玉匠误认为是石头,导致卞和双脚被砍。楚文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玉,楚文王命人除去岩石,终于见到了美玉,于是将其...

  •  绝带5 卞和献玉是什么典故

    卞和献玉是《韩非子·和氏》里面的故事。卞和献玉也叫作和氏献璧,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

  •  浑瑾3Z 谁来解释一下“三献卞和尝泣玉,四知杨震固辞金。”的详细意思及典故

    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两次献于楚王(厉王、武王),可惜王宫工匠都鉴定说是普通石头,两位楚王都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了他的一只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虽双脚俱失,仍欲献玉于王,但害怕悲剧重演,怀抱璞玉大哭三日,双目泣血,文王闻之,命工匠剖开此璞,得到一块无瑕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

其他歇后语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