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的典故是怎样的

孙策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 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
调虎离山的典故是怎样的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2011-09-14
孙策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 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2011-09-15
虞诩平羌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2011-09-14
球球词典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7-29 09:48: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故事典故: 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妙地使用了调虎离山计。他让关羽驾着赤兔马在曹军阵前虚晃一招,曹操误以为可以生擒关羽,于是命令全军追击,结果主力被引出强势区域,战斗力大大减弱,最终孙、刘联军赢得了胜利。 淝水之战:东晋的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也成功地运用了调虎离山计。

  •  瞌睡蟲蟲09 调虎离山的典故

    调虎离山的典故如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孟达的将军,他曾经在一次战役中面对一支敌军,而敌军的阵地坚固且兵力强大,让孟达感到非常棘手。孟达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计策,他将他的士兵放出营地,散布流言说他们即将撤退。这个消息传到敌军耳中后,敌军将领误以为孟达军队已经溃败,便毫不犹豫地率领士兵...

  •  宜美生活妙招 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计谋典故

    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计谋的典故如下:背景:东汉末年,孙策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势力逐渐壮大。公元199年,孙策将目标指向地理位置险要的卢江郡。计谋策划:卢江守将刘勋实力雄厚,孙策深知硬碰硬难以取胜,于是策划了调虎离山之计。他抓住刘勋贪婪的弱点,派使者送去厚礼,并在信中吹捧刘勋的功绩,暗示愿...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虞诩巧施调虎离山计有怎样的典故?

    虞诩到达武都郡后,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占了地利人和,掌握了主动权,全军上下,精神振奋。在主帅虞诩的指挥下,三千人马在县城西南的赤亭同羌人交战,人人奋勇杀敌,直打得羌人尸横遍野,抱头鼠窜,大败而逃。虞诩巧施“调虎离山之计”分散敌人兵力和注意力,得以扭转局势,终于以少胜多。

  • 公 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