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杀三士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这个典故的主要人物是齐景公、晏子以及三位勇士公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当时,齐景公在宴会上有一棵果树上的桃子成熟,晏子建议将桃子赐给这三位勇士品尝。这三人都深知自己的勇猛和能力得到了国君的认可,因此对这份赏赐心怀感激。但这背后也反映出齐景公对他们的疑...
《晏子春秋》记载了一则名为“一桃杀三士”的故事,讲述了齐景公时期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的结局。他们以勇力闻名,但缺乏应有的礼仪和职责。晏子以智慧和洞察力向景公进谏,指出这些勇士虽强大,但缺乏对君臣关系的尊重和团队秩序,反而可能成为国家的隐患。晏子建议景公以计策考验他们的功绩,赠...
桃杀三士的典故如下:在春秋时期,齐景公有着三位名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大将自认为功高,经常炫耀武力,不讲晏婴等文臣放在眼里,甚至也不将齐景公放在眼里。晏婴看出齐景公的担忧,便设了一个局帮助齐景公除掉三人。他让人通知三人前来,说齐景公要奖赏他们。然而奖赏之物是两颗桃...
公孙接、古冶子分别讲述自己的功劳并吃到了桃子,而田开疆因功劳更大却未吃到桃子而羞愧自刎。公孙接和古冶子因兄弟情深,也相继自刎。事件结果:晏婴成功除掉了三位勇士,齐景公对此表示默许,晏婴则称这些有勇无谋的武夫对国家并无太大价值。“一桃杀三士”后来成为典故,比喻借刀杀人或运用智谋杀人。
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桃子。故事结果:三个勇士为了争夺这两个桃子,纷纷陈述自己的功绩,并相互争执,最终都因感到羞愧而自杀。这就是“一桃杀三士”的典故。尽管故事中涉及的是两个桃子,但成语和典故的名称是“一桃杀三士”,强调的是通过这一计策导致三个勇士自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