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它来自于以下历史典故:- 背景:春秋时期的书籍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竹简,用火烘干后写字,再用牢固的绳子编起来以便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由许多竹简组成,相当有重量。- 故事:孔子自幼勤奋好学,涉猎广泛。他在年轻时花了很大精力读《周易》,...
“韦编三绝书”出自宋代彭龟年的《送李眉州》。“韦编三绝书”全诗 《送李眉州》宋代 彭龟年 出捧毛义檄,不违菽水欢。归侍潘安舆,能宣诏条宽。古来忠孝事,兼此良独难。是心无中边,宁择陆与盘。区区平反念,虽喜不胜残。那知容色温,足使田里安。韦编三绝书,十载胸中蟠。用处义自精,...
“读易至韦编三绝”出自清代郑燮的《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全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代 郑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
韦编三绝解释 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译文: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
韦编三绝是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其来源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成语描述的是春秋时期,书籍主要用竹片制作,竹片上写字后,通过绳子编连成书。《易》这部厚重的书,由许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而成。孔子晚年喜好研究《易》,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他反复研读《易》,并为《易》做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