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2、汉 刘向《书录》:“ 战国 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3、宋 杨万里《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
4、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示例:唐白居易《去谄佞从谠直》:故政令日以和,邦家日以理,斯所以变衰为盛,转危为安者矣。盛衰安危之效,唯明主能鉴之 宋杨万里《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陛下及太子父子之亲,可以无纤芥之疑矣。古人所谓转败为功,转危为安於此在矣。”明刘基《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况公之...
转危为安的典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源自刘向在《上〈战国策〉叙》中提到的一段话:“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这里的“转危为安”指的是那些才华出众的士人能够根据当时君主的能力制定出奇策,从而将危机转化为平安,将灭亡转变为存续,这样的...
[语出] 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坛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近义] 转危为安 [用法] 多指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兼语式。[辨析] ~和“转危为安”;都有“从危险、危急转为平安”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