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杯据称起源于唐代,传说是唐朝宰相魏征与遥远的西方国度交往时,领著一只勺子,向来往的商贾们倒酒品尝。魏征为了保持这个跨文化的礼貌习惯,开发出了一种可以自动平衡的器皿,被称为“公道杯”。据说,这个杯子的设计相当聪明,当杯中酒满到一定程度时,杯内的梁木会自动调整,使得液面保持在一个稳...
“典故”里作为酒具的九龙公道杯,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茶器公道杯,虽然也用来装盛酒水,但有运用虹吸原理,盛酒须浅平,过满则漏,一滴不剩。属于有技术含量的陶瓷器物,高级感十足。洪武皇帝朱元璋发现其妙用之后,把原名九龙杯的酒具,特地改称九龙公道杯。是皇帝从器物中有所领悟,还是巧工制器...
“九龙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公道杯”的典故告诉了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
后来,朱元璋“九龙杯”改名为“公道杯”,寓意杯之公道。同时这个典故中也蕴涵着“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的道理,提醒世人为人处世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再看今朝,用于茶艺的公道杯,与没有嘴的敞口茶壶相似,但开口处做了一些改变,使汤杯更便于倒茶。杯子一般由透明的玻璃制成,一来,透明...
究其原因,朱元璋才知道,原来这九龙杯造法特殊,用来盛酒时,只可浅平,不能过满,否则杯中的酒就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朱元璋觉得这九龙杯盛酒十分公道,于是为之取名“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公道杯”的典故告诉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而我们现在泡茶时用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