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什么什么让墙三尺,什么六尺巷子主人公是谁?

让墙三尺又何妨 董笃行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了大官。一次,家人来信说,家里因砌墙与邻居发生了争执,要他出面说话。董笃行给家里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墙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很惭愧,照他的话主动让出三尺地方。邻居...
典故“什么什么让墙三尺,什么六尺巷子主人公是谁?
让墙三尺又何妨 董笃行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了大官。一次,家人来信说,家里因砌墙与邻居发生了争执,要他出面说话。董笃行给家里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墙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很惭愧,照他的话主动让出三尺地方。邻居也深受教育,也退让出三尺宽的地方,于是两墙间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胡同叫做“六尺巷”2013-10-19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
清朝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张氏家族,其府邸素有“桐城明珠”的美誉。张氏家族的当家人是位大学士,就是张英(后被选为宰相)。张英的邻居是吴氏家庭,府邸与张家相隔不过三尺。有一年,吴氏家族的老太爷见张家的势力如此之大,为了占据更多的地方,便打算侵占这三十尺的地方。张英知道后,便写信给在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此事。张英收到信后,便回了这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明白诗意后,便主动让出三尺地方。吴家的人见此,深感惭愧,也主动让出三尺地方。这样一来,中间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成了著名的“六尺巷”。2023-08-03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0 20:56: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让墙三尺又何妨 董笃行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了大官。一次,家人来信说,家里因砌墙与邻居发生了争执,要他出面说话。董笃行给家里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墙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很惭愧,照他的话主动让出三尺地方。邻居...

  •  傻笑一波 典故“什么什么让墙三尺,什么六尺巷子主人公是谁?

    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段佳话也成桐...

  •  诺诺教育社会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三尺巷的典故原文:三尺巷又名六尺巷,相传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地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人撑腰。收到家人来书,傅以渐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便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

  •  百度网友1eb560f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三、双方的退让。张廷玉妻子收到丈夫的回信之后,看懂了丈夫所表达的意思,觉得羞愧不已,于是主动将自己家的院墙后退3尺。叶侍郎家一看张夫人,做出了此番举动,又想起远亲不如近邻,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觉得自己也是小肚鸡肠了一下,于是也主动让出三尺,就这样,原本两家的纷争,就变成了六...

  •  影视coco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位于哪?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