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并非指实际的时间概念,而是董遇对时间的一种巧妙利用。他认为,人们在‘冬者’,寒冷的冬季,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夜者’,夜晚休息时,可以借助微弱的灯火继续研读;‘阴雨者’,在阴雨天无法外出活动,也是学习的好时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珍视,也强调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通过董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
面对那些抱怨没有足够时间学习的人,董遇提出了“三余”的概念。他解释说,“三余”指的是冬日、夜晚和阴雨天。在这些平常人看来是空闲的时刻,他认为是对学习的宝贵补充。因此,许多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开始利用这些“三余”时间,逐渐跟随董遇学习,提升自我。
古人说的“三余”,指冬天、夜间、下雨天三个时间。苏轼的《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中用了“三余”的典故。其中两句是:“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苏轼 “三余”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注引《魏略》:董遇善治经传,人从学,他强调多读,多读则其义自见,“从学者...
”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随时有余。”从此(之后),诸多儒生渐渐跟着董遇学习了。--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