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期间,普陀山的宝陀观音寺被毁,但后来被钦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这也是普陀山名之始。其次,普陀山拥有多处具有历史典故的景点。紫竹林景区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中在此遇风受阻,便在此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
普陀山的典故传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名称由来:普陀山,被誉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名源于印度梵文,也有称其为补怛罗迦山或布怛落伽。在中国文化中,普陀山又有小白华山之称。普陀洛迦最初是山名,由于汉语习惯省略,久而久之,普陀山和洛迦山便成了两个概念。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传说:根据《华严...
因此,姑嫂泊舟处被称作“短姑道头”,石块投向潮水所用被称为“短姑圣迹”。又传说,日本僧人慧锷请得观音圣像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时,观音不肯东渡,遂供奉于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中,普陀山从此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慧锷成为开山祖师。还有一则故事讲到东海龙王派龟相听法,因入迷不愿回龙宫,被化为...
1. 普陀山被尊为观音菩萨道场,其渊源可追溯至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提及普陀山古称补恒洛迦,意味着“小白华”,是佛祖亲口指定的观音修行之地。2. 普陀山的选定也与一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大师有关。相传他在五台山见到一尊观音像,便决心带回日本,但在途中,观音像始终不肯离开普陀山,故普陀山...
3. 在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船只遭遇风浪,无法前行。他们相信观音不愿东渡,于是将圣像供奉在潮音洞旁边,得名“不肯去观音”。4.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陀山逐渐发展成为寺庙林立之地。在全盛时期,拥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及4654名僧侣,被誉为“震旦第一佛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