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佛教经典《华严经》的记载,普陀山古称补恒洛迦,其意译为“绝闹小白华”,被视为观音菩萨修行之地,这一指定是佛祖亲口所述。普陀山的地位与日本高僧慧锷的发现密切相关。相传在唐代,慧锷从五台山携带一尊观音像回国,然而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海岸,观音像不愿离开。这一事件使得普陀山逐渐成为观音...
明朝时实行海禁,普陀山的宝陀观音寺被毁。后该寺被钦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紫竹林景区的历史典故:紫竹林位于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因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而得名紫竹石。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中在...
1. 普陀山被尊为观音菩萨道场,其渊源可追溯至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提及普陀山古称补恒洛迦,意味着“小白华”,是佛祖亲口指定的观音修行之地。2. 普陀山的选定也与一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大师有关。相传他在五台山见到一尊观音像,便决心带回日本,但在途中,观音像始终不肯离开普陀山,故普陀山...
普陀山的典故传说: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年间,有梵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
。又传说,日本僧人慧锷请得观音圣像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时,观音不肯东渡,遂供奉于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中,普陀山从此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慧锷成为开山祖师。还有一则故事讲到东海龙王派龟相听法,因入迷不愿回龙宫,被化为石头,成为“二龟听法石”。这则故事反映了观音菩萨对众生的慈悲与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