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而止历史典故

"中道而止"是一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故事。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管仲的大臣,他提倡“中庸之道”,即主张做事情要把握一个适中的度,不偏不倚,避免过分的偏向和极端。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想要灭掉邻国,征求了管仲的意见。管仲告诉国君说:“灭掉邻国不是仁义之举,不符合中庸之道...
中道而止历史典故
"中道而止"是一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故事。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管仲的大臣,他提倡“中庸之道”,即主张做事情要把握一个适中的度,不偏不倚,避免过分的偏向和极端。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想要灭掉邻国,征求了管仲的意见。管仲告诉国君说:“灭掉邻国不是仁义之举,不符合中庸之道。”国君虽然不满意,但还是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中止了进攻。

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管仲的判断是正确的,邻国陷入内乱,国力削弱,最终齐国得以在和平中稳定发展。

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要遵循中庸的原则,不走极端,追求平衡和稳定。2024-07-30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24: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新生活互联 中道而止历史典故

    1. "中道而止"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历史。2.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管仲的大臣。3. 他提倡"中庸之道",即主张做事情要把握适中程度,避免偏颇和极端。4.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想要灭掉邻国,征求了管仲的意见。5. 管仲告诉国君,灭掉邻国不符合中庸之道,不是仁义之举。6. 国君虽然不悦,...

  •  新生活互联 中道而止历史典故

    1. "中道而止"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历史。2.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管仲提倡"中庸之道"。3. 管仲主张行事应适度,避免过分和极端。4. 齐国国君曾欲灭邻国,管仲劝止,认为此举非仁义。5. 国君虽不悦,却听从管仲,中止了进攻。6. 事后邻国陷入内乱,国力衰弱,齐国因此稳定发展。7. 后人用此故事来说...

  •  阿暄生活 中道而止[典故]

    [中道而止,半途而废,始勤而终怠者,凡民之情,盖莫不然。故事常几成而至于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始惟一,时乃日新。施之于事,何为而不成?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题为:《三月五日欲访宋中道遇雪而止》,云:“蝴蝶飞时...

  •  翡希信息咨询 中道而止[典故]

    中道而止的典故主要源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求法的过程,但作为一个成语,其含义更为广泛。六祖惠能求法背景:在禅宗的历史上,六祖惠能大师为了求法,历经艰辛,但在求法的过程中,他并未“中道而止”,而是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五祖弘忍禅师的衣钵传承,成为禅宗六祖。然而,尽管惠能本人的经历并未直接体现...

  •  新生活互联 中道而止是什么意思

    这一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宋代,出自《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一书,其中记载道:“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这句话表达了追求大法的过程中,不应在中途放弃的决心。在现代汉语中,中道而止常用来警示人们在做事情时要坚持到底,否则可能导致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例如:1. 一个人如果在求学...

其他典故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