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的成语典故

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典故】楚国大夫潘党...
止戈为武的成语典故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典故】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示例】1.《北齐书·文苑传·樊逊》:“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还,止戈为武。”2.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止戈为武,穷寇勿追。”

2016-05-14
球球词典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7-27 17:37: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蓝韵文化传媒 止戈为武出自哪个典故

    "止戈为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典故。当时楚国进攻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遣大将栾书领兵救援。晋楚两军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北)交战,最终晋国失败。在战争中,晋军将领赵旃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冲突,采用了一种以和为贵的策略,向楚军提出了议和。他在车前横置干戈,表示停战,...

  • 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典故】楚国大夫潘党...

  •  翡希信息咨询 止戈为武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止戈为武的典故

    成语止戈为武的典故如下: 背景:该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将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京观”,以此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威慑诸侯。 楚庄王的反驳:楚庄王认为,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他提出,“武”字由“止”和“...

  •  用户名持之以恒 "止戈为武"的典故出自哪位政治家?

    "止戈为武"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熊旅。后世对楚庄王多给予较高的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韬光养晦,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海南加宸 止戈为武什么意思,出自那里~!有什么典故么??

    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说文解字》:“非而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里的“文”字,实际上就是“武”字的古文形式。在古代,“止戈为武”不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它传达了一个理念,即真正的武功,不在于武力的强大,而在于能够避免战争,实现长久的和平。在古代,战争是人们...

其他典故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