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的典故如下: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
饮鸩止渴这个典故的溯源:“鸩”指传说中的毒鸟,据说用其羽毛浸过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后汉书·霍镰传》中记载,东汉时期,有人诬告霍镰的舅父宋光私自更改朝廷法令,大将军梁商将其下狱。当时只有十五岁的霍镰上书梁商,说他舅父历来遵守法令,即使对法令有意见有不会管死罪轻易去修改。因为这样就好...
饮鸩止渴的意思是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其典故如下:故事背景:东汉时期,霍谞的舅舅宋光因秉公执法得罪权贵,被诬告篡改诏书入狱。霍谞为舅舅辩白,写信给大将军梁商。典故内容:在信中,霍谞用“为了解渴而去饮鸩”这一比喻,形容宋光不可能为了篡改诏书这种小事而冒触犯死罪的风险。...
饮鸩止渴的典故故事简介:- 背景: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因为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结果被诬陷入狱。- 发展:宋光的外甥霍谞决定为舅舅伸冤,在申辩信中他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用极端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结...
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这句话描述了一种为了缓解饥饿和口渴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其中“酣鸩酒以止渴”即指饮鸩止渴。四、使用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饮鸩止渴的行为很常见,比如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为了快速解决问题而采取极端或不合理的措施等。这种行为往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