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化寺的典故??

智化寺与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历史上一段已有定论的公案。在明朝,王振送英宗入敌手,罪不可赦,但历史上没有上演抄家、扒家庙改仓库的场景。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近三百年后,才由沈庭芳参了一本,说王振的立像有骂名千古。乾隆依当时的政治形势,批了几个字“著照所请,行该部知道。”后来,...
北京智化寺的典故??
智化寺与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历史上一段已有定论的公案。在明朝,王振送英宗入敌手,罪不可赦,但历史上没有上演抄家、扒家庙改仓库的场景。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近三百年后,才由沈庭芳参了一本,说王振的立像有骂名千古。乾隆依当时的政治形势,批了几个字“著照所请,行该部知道。”后来,智化寺王振的塑像才被砸毁。
宦官为什么遭到文官集团自古至今的打压和嘲弄?如果单独考虑宦官群体的性格变异,那么还有一条便是文官集团与宦官群体的出身途径不一样。文官集团的人恃才自傲,认为是凭着自身十年寒窗苦的功夫而走上了权利的高峰;而宦官群体是靠身体的自残,通过一个捷径,走近了权力的峰侧。你投机取巧,我艰难曲折,当然不会服气,当然会从心里看你不起。
有明一代对王振的批评就不绝于朝野。据《日知录》载,正统年间的败仗全算在了王振的账下。特别是土木之败。景泰年间,工部办事吏徐镇骂了一通;天顺年间,两京六科给事中王徽又骂了一通。景泰时骂,还可理解,而天顺时英宗当政,也在骂。结果英宗给予“妄言要誉”的评价,给他贬到地方去了。
在清修《明史-英宗本纪》中写到土木段时,按说,对王振已有定评,但为何只字不提王振之祸,哪怕是春秋笔法,也没有丝毫痕迹。为何?是不值一提?还是清人另有看法?
英宗对太监下手并不轻,因此,王振之流即使得宠,恐也不至于肆无忌惮,再亲信的人也要对主子负责,不敢干太出格的事,否则就是对主子不忠,出格的事过多,其宠就会失。想来王振应知此理。
对于土木之变与王振的关系,确有很大的疑问。《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有一则故事:刚复辟,便为王振招魂以葬。第二年,广西参政罗绮,因听说英宗还在宠太监,用上好的香木为王振行衣棺葬,便取笑不尊,于是被英宗下狱禁锢。又过了一年,智化寺的住持然胜又请皇帝为王振赠谥,也就是要说法,这个活儿交给了礼部,想必也是办了。天顺六年,然胜说,原有的赐经赐谕,也就是皇上给的礼物和题词都丢了,想再要一份,以告慰王振在天之灵,英宗二话没说,又答应了。作者说:“盖振之罪,上通于天,而英宗之宠眷生死不替。”连作者明代人都无法理解,只能用“异哉”二字来感叹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英宗的脑子里,土木之败,责任不在王振。
那么,这个责任在谁呢?想来,英宗北狩一年,冷宫六年,应该反省,但是,仍没有将命运之厄与王振相联系。分析有几种可能:第一,责任在英宗自己,而文官集团为给皇帝掩丑,将责任推给王振,英宗不忍,而内疚于王振,才有此举;第二、责任在大臣集团,官僚们一推了之,英宗也奈何不了他们,只能追挽王振;第三、责任在王振,而英宗昏了头,宁死不认此理。2024-12-20
球球词典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41: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智化寺与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历史上一段已有定论的公案。在明朝,王振送英宗入敌手,罪不可赦,但历史上没有上演抄家、扒家庙改仓库的场景。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近三百年后,才由沈庭芳参了一本,说王振的立像有骂名千古。乾隆依当时的政治形势,批了几个字“著照所请,行该部知道。”后来,智化...

  •  赫菁华 北京的历史文物古迹都有哪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

  •  739979241 我是个北京迷,对北京的名胜古迹、街巷胡同都感兴趣,想知道在什么网上可以查到详细的历史典故

    北京大学红楼 | 天安门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故宫 | 智化寺 | 国子监 | 雍和宫 | 皇史宬 | 古观象台 | 正阳门 | 太庙 | 社稷坛 | 北京孔庙 | 崇礼住宅 | 北京鼓楼、钟楼 | 可园 | 孚王府 |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 地坛 | 柏林寺 |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

  • anonymous 明朝有哪些大太监?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2.魏忠贤(1568年—1627年),、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

  •  宸辰游艺策划 黄瓦财神庙黄瓦财神庙电话

    《北京晚报》曾介绍过东华门外“桥上有庙,庙下有桥”的典故,殊不知,将庙建在交通要道并非仅此一处,昔日西四北大街的“当街庙”亦是一例。清《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便有记载,称当街庙在“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路中间有一庙宇,座南向北,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庙供额森牌位。据闻明英宗北狩,后...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