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一位客人访问国子监时,遇见一名学生正在研读《论语》,便询问他为何选择《论语》。学生回答说不知道,这让客人感慨万分,认为如此优秀的书籍,学生却未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这也反映了国子监在教育与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地位。清代学者纪晓岚则在国子监任教,...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罗锅槐”典故:在国子监的“辟雍”殿西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原故,人们叫此槐为“罗锅槐”。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为皇帝讲学的地方。由大学士兼...
比如,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又比如生活在与全聚德创立同期的清代画家郑板桥本人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钱币方面来考证“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04年)铸造的“景德通宝”的“德”字就...
一天,国子监的太学生李甲来到春光院,与杜十娘一见钟情。李甲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父亲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李甲在北京读书时,迷恋上了杜十娘,两人相知相爱,共度了一年多的时光。然而,李甲的父亲得知儿子与杜十娘的关系后,多次催促他返家,并停止了经济支持。李甲因囊中羞涩,被老鸨逐出春光院。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