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

”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那些不符合礼制的事情。除了以上典故外,还有许多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例如“孔子游于匡地”、“颜渊问仁”等等。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展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
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
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
孔子与礼乐之教
孔子非常重视礼乐之教,他认为礼乐是治国安民的基础。他曾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礼是上天规定的原则,是大地规定的道理,是人们行动的准则。他还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说,音乐可以修炼内心,礼仪可以修炼外表。

孔子不仅重视礼乐的理论,还亲身实践。据《史记》记载,孔子在年轻时就很喜欢音乐,他经常弹琴唱歌。当他成为一位大师后,他还与学生们一起讨论音乐。
孔子与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孔子也参与其中。据《史记》记载,孔子在武王伐纣之前就曾经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王的不善之处被夸大了,因此君子不喜欢居于下游(指处于不好的地位),否则天下所有的恶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

在武王伐纣之后,孔子又曾经说过:“殷政多阙,仲尼所观先王之制甚明。”意思是说,殷朝的政治有许多缺陷,而孔子所观察的先王制度非常明白。这说明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孔子与弟子颜回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尊敬和崇拜孔子。据《史记》记载,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颜回又问:“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那些不符合礼制的事情。
除了以上典故外,还有许多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例如“孔子游于匡地”、“颜渊问仁”等等。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展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2023-10-30
球球词典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9-11 21:44: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孔子与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孔子也参与其中。据《史记》记载,孔子在武王伐纣之前就曾经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王的不善之处被夸大了,因此君子不喜欢居于下游(指处于不好的地位),否则天下所有的恶名都会归到...

  •  吾知之甚少 有人知道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中穷于商周的典故吗?

    孔子到了宋国,很受宋君的赏识,想请他来整顿国家,却引来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孔子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带着士兵杀过来,他们将大树砍到, 幸好孔子快速逃离,没有受伤。孔子在离开卫国经过 匡这地方时,竟被匡人团团围住, 要加以杀害,原来孔子长得很像杨虎,从前杨虎曾经在此地作恶师徒情深孔子因...

  •  宜美生活妙招 子见南子历史典故

    子见南子的历史典故主要描述了孔子在特定情境下对礼法的坚守和自我约束。以下是该典故的主要内容:背景: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为了与各国君子建立友好关系,派人邀请孔子。尽管孔子本应辞谢,但出于某种原因,他最终接受了邀请。会面情景:会面时,南子身处轻纱帷幕后,孔子则遵...

  •  唔哩头条 关于“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典故是什么?

    5. 《春秋》的写作背景是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因诸侯和大夫的排挤而失势。6. 孔子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决定通过著述来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念。7. 司马迁认为《春秋》是礼义的大宗,其宗旨在于明辨是非,提倡王道。8. 尽管《春秋》的史学价值受到一定质疑,但普遍认为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9. ...

  •  文暄生活科普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是什么

    二、具体典故 《礼记·曾子问》记载:公元前535年,即鲁昭公七年,当时孔子年仅17岁,他前往鲁国的巷党向老子请教礼学。这次会面是孔子早年求学经历中的重要一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公元前518年,即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再次拜访老子,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这次会面中,孔子与...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