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喘”的典故缘自历史上的丙吉。丙吉汉代鲁国人,字少卿,封博阳侯。丙吉当宰相时,一天外出,逢到路上群众斗殴,死伤在路上。做为宰相的丙吉却一点也不过问。他的随从人员就责怪他。丙吉又继续前进,看到有人赶一头牛,这只牛张开嘴吐舌头气喘喘的。丙吉赶忙停车,命令骑吏前往询问:这头牛走了...
“问喘”一典出自《汉书?魏相丙吉传》中的“丙吉问喘”,说丙吉是汉宣帝时期的宰相,一次驾车出门看见街上有人打架斗殴,打死打伤的百姓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他命令驾车人驱车而过不闻不问。再往前走,丙吉又看见一个人赶着一辆牛车,那牛吐着舌头直喘粗气,丙吉立即停车派属下去询问那赶牛车的走...
【相车问牛喘】 宋·宋祁:“相车问罢同牛喘,大厦成时与燕来。”
乾隆诗中有两个典故:“弘景高情”,是说陶弘景隐居山中不愿为官,但画了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知其意,与其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商讨之,被称为“山中宰相”。这里可以看出,所谓“隐士”,不愿意做官,却是关心政治。“问喘识民艰”,乃...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弘历认为此图的创作主旨并非意在陶弘景之事,而是意在表现汉代贤臣丙吉关心民间疾苦,路见牛喘而致问的典故。弘历的这种解释有其所处立场、地位的关系。弘历身为帝王,所需要的是治国的贤良,而不是隐居出世的修行者,因而自然的就想到了丙吉问喘这一古代贤臣关心民事、一心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