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的典故源于一个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以下是关于250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秀才,他一生都在努力考取功名,但最终未能如愿,甚至没有留下子嗣。到了晚年,秀才终于放弃了追求功名,却意外地有了两个儿子。儿子命名:秀才给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成事”和“败事”,以此来感慨...
“二百五”的典故有以下四种主要说法:战国故事:源于战国时期,说客苏秦被杀后,齐王为引出凶手,悬赏千两黄金。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问他们如何分赏,四人答“一人二百五”。齐王大怒,将这四人斩首,“二百五”一词由此流传。民间传说:传说中有一个秀才,一生未曾中举,晚年得子,取名为成事和...
典故六。过去的银子10两为一锭,500两为一封,250两即为“半封”,谐音“半疯”。时间久了,人们就用“二百五”(半疯)来形容那些好出洋相、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的人。
1. 成语“二百五”源自战国时期苏秦被杀的典故。苏秦是战国时的说客,身佩六国相印,后来在齐国被杀。齐王为了找出凶手,将苏秦的头割下挂在城门上,并贴出榜文悬赏黄金千两。后来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问他们如何分这千两黄金,四人都回答“一人二百五”,因此齐王将这四人称为“二百五”...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二百五用于口语调侃,但绝非粗口或者骂人的话。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二百五骂人的来历二百五,在数学上的应用就是表示一组数字,比如249、250、251等。用在汉语里,是一个骂人的贬义词,一般形容一个人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