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的典故是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出自葛长庚《赠胡葆元》。1、脱胎换骨的典故 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叫夺胎法。也有...
元·乔吉《折桂令·红梅徐德可索赋类卷》曲:“返老还童,脱胎换骨,饱养烟霞。”《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亦省作“ 脱...
夺胎换骨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典故与宋代的江西诗派密切相关。具体内容如下:1、这个典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等。他们主张学习杜甫的诗歌,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2、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他提倡“夺...
②《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③《西游记》第二七回:“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亦省作“ 脱骨 ”。④ 明沈德符《野获编·叛贼·妖人刘天绪》:“妄言近桥有退骨塘,入浴其中,即...
脱胎换骨,改弦易辙,重整旗鼓,自新之路,东山再起 脱胎换骨【tuō tāi huàn gǔ】释义: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典故出处: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