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出处和典故

囫囵吞枣的出处和典故介绍如下:【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只是不理解,不加分析笼统接受。成语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
囫囵吞枣的出处和典故
囫囵吞枣的出处和典故介绍如下: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只是不理解,不加分析笼统接受。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
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握返哗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洞世备袜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成语运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宽指,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2023-11-2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44: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出处:- 囫囵吞枣出自宋代圆悟禅师所著的《碧岩录》。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一下子买了很多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 一位医生路过,告诉他梨吃多了会伤脾,红枣吃多了会伤牙。- 呆子听完医生的话后不知所措,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吃梨时只用牙齿咀嚼而...

  • 囫囵吞枣的出处和典故介绍如下:【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只是不理解,不加分析笼统接受。成语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

  •  猫先生143 囫囵吞枣的出处

    囫囵吞枣的出处介绍如下:《囫囵吞枣》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割裂事物的不同方面去看待它,要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同时这个故事...

  •  翡希信息咨询 勿论吞枣是什么意思

    成语来源:该成语出自《湛渊静语》,原文描述了一个愚钝的学生在听到吃梨伤脾、吃枣伤齿的建议后,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法——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则整个吞下,以避免对脾和齿的伤害。这种行为被旁人嘲笑为“囫囵吞枣”。成语含义:现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学习或接受知识时,不加分析...

  • 背后的典故主要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只咽不嚼,以为这样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旁人指出,吃枣不嚼直接咽下去是难以忍受的。版本二:有个...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