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典故

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的典故

囫囵吞枣,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
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这个人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2023-10-12
球球词典 阅读 31 次 更新于 2025-07-27 18:49: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囫囵吞枣的出处及历史典故如下:出处:- 囫囵吞枣出自宋代圆悟禅师所著的《碧岩录》。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一下子买了很多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 一位医生路过,告诉他梨吃多了会伤脾,红枣吃多了会伤牙。- 呆子听完医生的话后不知所措,最后想出了...

  • 囫囵吞枣的出处和典故介绍如下:【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只是不理解,不加分析笼统接受。成语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

  • 成语“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背后的典故主要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只咽不嚼,以为...

  •  晨光眠夏 囫囵吞枣的古文与简单的译文50字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译文: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

  • anonymous 囫囵吞枣的故事 主要人物 故事发展 ()--()--()--()今义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