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寸之舌”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 在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并结成联合抗秦的盟约。3. 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4.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例如《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平原君要从...
一、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历史记载: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他原本并不出众,但在一次赵国向楚国求援的关键时刻,毛遂自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了楚王出兵救赵。成语来源:在这次出使过程中,毛遂展现出了非凡的辩论才能,被后人形容...
综上所述,历史上第一位被形容有“三寸不烂之舌”的人是毛遂。他的口才和智慧在战国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著名辩士,以能言善辩著称。“三寸不烂之舌”这一形容,源于毛遂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出色口才和辩论能力。他能够用精炼而有力的言辞说服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毛遂的历史事迹 最著名的事迹是“毛遂自荐”。在赵国面临强秦威胁时,毛遂主动请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