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寸之舌”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 在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并结成联合抗秦的盟约。3. 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4.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
一、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历史记载: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他原本并不出众,但在一次赵国向楚国求援的关键时刻,毛遂自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了楚王出兵救赵。成语来源:在这次出使过程中,毛遂展现出了非凡的辩论才能,被后人形容...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例如《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平原君要从...
在《战国策·东周》卷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句话描述了东周重臣颜率凭借个人的辩才,在诸侯列强之间成功保护了象征国家尊严和权力的九鼎。这里的九鼎,不仅是古代祭祀用的重器,更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战国策》这部历史著作由西汉学者刘向编订,...
三寸不烂之舌的历史人物是毛遂。毛遂,赵国人,以智慧和口才出众而著称。当时,赵国正与楚国进行外交谈判,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谈判进展艰难。在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用他出色的口才和有理有据的论述说服了楚王,成功地缓解了赵国的压力。在谈判中,毛遂凭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将赵国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