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奉君典故: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
这个典故讲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和他的重臣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在革命成功之前,曾带领一众兄弟流亡在外十九年,吃尽苦头,有一天,他想吃肉,可当时哪有肉啊,于是介子推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做了一碗汤吃。革命成功后,晋文公大封功臣时,却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也不争功,...
古时候父母久病不愈,做儿子的求医无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献给父母,叫做“割股疗亲”。割股疗亲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是晚辈用来向长辈表达孝心的一种独特方式,就是当自己的亲人得了不治之症时,不惜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或者器官,煮给父母亲吃, 希望以此来医治好父母大人的病症。
割大腿肉的典故叫“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动乱,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流亡在外。有一天他们逃到荒郊野外,饥寒交迫,跟随侍从正在焦灼之际,介子推走到僻静处,拿刀割下自己大腿处一块肉来,煮成汤,喂给公子重耳吃,公子重耳这才缓过来,醒来以后,留着眼泪对介子推说,今后他一旦当了...
2. 在这艰难时刻,介子推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喂养重耳,这一无私的奉献被后人赞颂为“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3. 介子推,亦称介之推,因其高尚的行为而备受人们怀念与尊敬,他去世后被安葬在介休绵山。4. 晋文公重耳对介子推的无私奉献深感愧疚,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建立庙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