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典故解释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
归去来兮辞典故解释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扩展资料《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2018-12-16
典故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典故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于是立即迫不及待地退将回来.
  典故二:乃瞻衡宇
  典故出处:《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用典助读: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
  典故三:三径就荒
  典故出处:《三辅决录》卷一(汉代):“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用自况自喻之法,在向我们描绘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高洁孤傲、卓然独立的诗人形象.
  典故四:审容膝之易安
  典故出处:《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
  用典助读:作者化用北郭先生辞楚庄王之聘,以北郭之妻子很支持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的心志.“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对比,即物质生活的清贫与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理解了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这实为刘禹锡《陋室铭》之滥觞.
  典故五:或植杖而耘耔
  典故出处:《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用典助读:作者在这里暗用荷蓧丈人的故事,来寄寓自己的志趣:及时躬耕,自得其乐.“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两句在向我们描绘了一位有时在良辰胜景之时独自出游,有时又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的隐者形象.这何尝不是作者一生的志愿.
  典故六:登东皋以舒啸
  典故出处:《晋书·阮籍传》:“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用典助读:作者在这里暗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流连山水,吟诗自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两句仿佛在给我们描绘一位有时登山长啸,有时又临水赋诗的悠闲者形象.这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吗?2015-11-13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扩展资料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2019-01-08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2 14:40: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典故一:《归去来兮辞》中引用了《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歌词意为: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尚可补救。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恶浊的清醒认识和决绝的宣言,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典故二:《乃...

  •  上海贡苒网络 求《归去来兮辞》中的所有典故及典故的解释

    典故一: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引用了《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歌词表达了过去的错误无法改正,但未来的机会仍可把握。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清醒认识和对回归田园生活的决绝态度。典故二:“乃瞻衡宇”中的“衡门”来自《诗经...

  • 这是他对自己过去的自白,决定与污浊的官场决裂;认识到迷途知返,庆幸自己还未走得太远,还有机会回头。典故二:乃瞻衡宇 “衡门”和“衡宇”在古代常用来指代贫贱者的居所。《诗经·陈风·衡门》中的诗句“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是劝告人们要安于贫贱。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看到...

  •  真知改变人生 归去来兮辞的典故详细解释

    典故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

  •  刚阳文化 归去来兮的解释?归去来兮的典故与出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后以此典表示抛弃名利,回归故乡,隐居田园。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归去来兮何为者。”唐·杜牧《望故园赋》:“赋言归兮,余之忘世,徒为兮纷扰。”唐·王绩《答刺史杜之松书》:“歌去来之作,...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