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典故源自《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故事。刘邦在为了起义反抗秦朝时,曾在朝歌招募义军。当时,朝歌有一个豪杰叫周文,他虽然勇猛,但因为曾被秦朝俘虏耻辱,所以一直隐藏在家中。刘邦去找周文,亲自劝说他加入义军,但周文拒绝了。后来,刘邦于是自己去找战友韩信,希望他能够去说服周文。韩信拿着一柄剑...
“知耻而后勇”这一典故源于《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儒家将它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同阐述,强调知、仁、勇这“三达德”的内在联系。这里的“知耻近乎勇”意味着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把羞耻感视作一种积极的力量,鼓励人们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后,积极进取,展现出真正的勇敢。春秋...
知耻而后勇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知耻有勇,获释回国后。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状况,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启示:在遭受磨难...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勇”是勇于改过的意思,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清代学者蒲松龄所撰写的自勉联,其中运用的典故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