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典故来源: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战败后被吴王夫差俘虏,成为奴隶。但他知耻有勇,在被释放回国后,他卧薪尝胆,努力发展生产,任用贤才,最终一举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这个典故生动地诠释了“知耻而后勇”的道理。3. 人生启示: “知耻而后勇”告诉我们,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或在困境面前,我...
“知耻而后勇”这一典故源于《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儒家将它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同阐述,强调知、仁、勇这“三达德”的内在联系。这里的“知耻近乎勇”意味着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把羞耻感视作一种积极的力量,鼓励人们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后,积极进取,展现出真正的勇敢。春秋...
2、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知耻有勇,获释回国后,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3、启示: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
3. 典故的启示: 以越王勾践为例,他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并沦为奴隶后,知耻有勇,最终通过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成功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 这个典故生动地诠释了“知耻而后勇”的道理,即在遭受打击和磨难后,能够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最终取得成功。4. 对个人的启示: “知耻而后勇”不仅是对...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