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杀鸡儆猴的典故如下:“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想要整顿国家,强化法治,于是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杀鸡儆猴”。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是这样的:齐威王在宫中设宴款待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他命令侍从将一只鸡捉来,当众...
杀鸡儆猴的故事典故如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并派宠臣庄贾作为监军。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在第二天中午于军营门口集合。庄贾迟到:田穰苴早早到达军营,并命令装好计时工具。然而,庄贾却迟迟未到,直到黄昏时分才带着醉意到达。田穰苴质问庄贾,庄贾却毫不在意,...
【成语典故】杀鸡儆猴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解释】...
田禳苴在全军将士面前,按照军法,坚决要求军法官处理庄贾误时之事,结果是应当处斩。庄贾惊恐万分,他的随从飞速驰往皇宫求救。然而,在使者未赶到前,田禳苴已下令执行军法,庄贾被斩首示众,以儆效尤。此举使得军中将士无不畏惧,严守军令。景公派来的使者带有一纸赦免令,然而田禳苴坚持“将在外,君...
关于成语的由来,传说猴子害怕看到血,驯养猴子的人会先杀鸡给猴子看,以示警觉。这样,猴子就会因为恐惧而屈服。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引用,形成了“杀鸡儆猴”的成语。在历史事件的例证中,姜太公为了警示那些不愿为国家效力的人,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杀掉了地方贤人狂橘。这一行为被解读为姜太公用“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