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哪些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哪些如下:1、智子疑邻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寓意: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对待;要虚心接受正确...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哪些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哪些如下:
1、智子疑邻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寓意: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对待;要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对人不能持有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应该实事求是,决不能智子疑邻;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用现在的话说是“不要多管闲事”。

2、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意:讽刺那些墨守陈规,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3、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4、东施效颦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庄子·天运》。
原文: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寓意: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模仿别人,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好在哪里。不然,最终只会成为笑话。
5、邯郸学步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寓意: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模仿别人,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好在哪里。不然,最终只会成为笑话。
2023-10-30
球球词典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7-28 09:38: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3、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寓意: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

  •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烽火戏诸侯、问鼎中原、退避三舍、一鸣惊人。1、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然在城中上演了一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

  • 1、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至楚,楚成王问他将来如何报答。重耳表示,若晋楚交战,他将退兵九十里。楚成王认为重耳将兴晋国,不敢违天意。重耳后为晋君,在城濮之战中果然退避九十里。2、负荆请罪 渑池会后,蔺相如因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扬言羞辱相如。相如回避,廉颇思之...

  •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13、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

  •  微笑侠客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8个,带文言文原文。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