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光和元年,蔡邕因言辞触怒宦官,被判流放至北国千里之外。后遇大赦,他携全家南归。途经五原,再遭当地太守王智的不悦,蔡邕遂踏上流浪之路。期间,他意外创作了两件流传千古的古乐器——柯亭笛与焦尾琴。蔡邕全家迁居至会稽高迁,当地竹林茂盛,激发了他的灵感,他计划制作竹笛以解旅途劳顿。某日午...
【柯亭竹】 清·黄鷟来:“三叹柯亭竹,独结中郎知。”【柯亭椽】 宋·黄庭坚:“中郎解赏柯亭椽,玉局归时君为传。”【物比柯亭】 唐·杜牧:“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柯亭奇竹】 南朝梁·武帝:“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中郎仰看屋】 宋·苏轼:“中郎不眠仰...
在汉朝光和元年,蔡邕因直言朝政而得罪了宦官,被流放到千里冰封的北方。尽管经历了流放和赦免后的流浪生活,他并未放弃音乐的热爱。在流浪途中,他巧遇会稽高迁,这里竹林茂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天,蔡邕在竹林中寻找制笛的材料,但并未找到满意的。当他疲惫地来到柯亭,一个精致的竹亭吸引了他的...
唐·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故雕其朴,峄山有半死之桐;赏其音,柯亭无永枯之竹。”唐·罗隐《谢大理薛卿启》:“苟非令君侧耳于车上,郎中注目于亭间,则随赵轭以长鸣,与吴椽而共朽者也。”
同样,清代的黄鷟来在《杂诗》之二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三叹柯亭竹,独结中郎知。”这里的柯亭竹同样象征着非凡的才能,而“中郎”则可能是指那些能够识别和欣赏这种才能的人。在古代文献中,“柯亭”一词经常被用来形容这种竹子,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象征。从蔡邕到梁武帝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