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滥竽充数:齐宣王、南郭处士。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2、生花妙笔:唐代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生花妙笔和妙笔生花意思相同 3、出自...
“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它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1、滥竽充数:齐宣王、南郭处士。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生花妙笔:唐代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生花妙笔和妙笔生花意思相同
3、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四面楚歌:项羽、刘邦。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5、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6、负荆请罪:赵国邯郸廉颇、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8、单刀赴会:关羽。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9、望梅止渴:三国曹操。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扩展资料
滥竽充数的成语示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真是滥竽充数!(指以次充好)
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指谦虚)
成语典故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作者: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滥竽充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刀赴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花妙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2019-10-11
1、滥竽充数:齐宣王、南郭处士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生花妙笔:唐代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生花妙笔和妙笔生花意思相同
3、望梅止渴:三国曹操
3、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四面楚歌:项羽、刘邦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5、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6、负荆请罪:赵国邯郸廉颇、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8、单刀赴会:关羽
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扩展资料:
“滥竽充数”历史人物人物点评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一国之君识人不清?这与他 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在现代人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齐湣王: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滥竽充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单刀赴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花妙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2019-10-11
“滥竽充数”涉及的历史人物是齐宣王和齐湣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2019-12-04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我还是先讲讲故事再讲讲到底是谁在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这样的分析是对的然而我们还要考虑的是难道只有一个南郭先生是个充数的吗?齐宣王不是这样吗?他是真喜欢音乐还是喜欢热闹与排场吗?如果没有烂耳充听的齐宣王哪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没有昏庸的君主奸臣又哪会有一席之地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提君王与大臣。我们把齐国当作一个公司,总裁要招聘员工,南郭来应聘,齐宣总裁一看这人仪表堂堂,又能说会到,写的简历有极其丰富,便任用了他。南郭时而恭维老总时而拉拢同事,随无真才识学却高官厚禄。老总裁死了新总裁上任,新总裁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明确每个职务的责、权、利,制定了相应考核计划,实行绩效工资,可怜的南郭先生只好辞职回家了。作为一个公司,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员工,老板不可能让每个人去勤奋学习,作为管理者要辨别人才、使用人才,让合适得人做合适的工作,指定严谨的考核制度,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哪有机会充呢?!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在于滥竽充数的员工,更在于烂耳充听的领导啊!2019-10-17
滥竽充数的历史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2019-10-17
滥竽充数-南郭处士
生花妙笔-李白
望梅止渴-曹操
凿壁偷光-匡衡
四面楚歌-项羽
单刀赴会-关羽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2019-10-11
生花妙笔:李白
滥竽充数:齐宣王 南郭先生 齐泯王
望梅止渴:曹操
凿壁偷光:匡衡
四面楚歌:项羽 刘邦
单刀赴会:关羽 鲁肃
卧薪尝胆:勾践 夫差 西施
负荆请罪:廉颇 蔺相如2019-10-11
生花妙笔:李白(唐)
滥竽充数:齐湣王、南郭先生(战国)
望梅止渴:曹操(三国)
凿壁偷光:匡衡(西汉)
四面楚歌:刘邦、项羽(西汉)
单刀赴会:项羽(三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春秋)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战国)2019-10-11
故事:
齐宣王让人吹竽给他听,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道理
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一味靠蒙混过关,终究会被人识破,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可以骗得一时,骗不了一世;骗得了一人,骗不了所有人。
如果一旦“东窗事发”,好混的人必将“身败名裂”。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使一时失利,也还有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