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偈得道佛典故事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立刻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
一偈得道佛典故事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立刻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偈子,实在不足为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于是佛陀为般特比丘开示偈子的意义,说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过失,并且叮咛他要时时保持觉性,观照心念的生灭。众生于三界内流转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狱、或悟道解脱,皆是由这念因心所生。只要能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证得涅槃解脱。
接着,佛陀又说了无量妙法,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罗汉圣位。
当时城中有一间精舍,住着五百位比丘尼,佛陀为了教化她们,每日都安排一位弟子前去讲经说法。一天,比丘尼们听说隔日要来为她们说法的人竟是般特比丘,都觉得非常好笑,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要来捉弄他,就是故意将他唯一会念的偈子倒着念,让他感到惭愧而不敢说法。
隔天,般特比丘到来精舍,五百位比丘尼虽然仍像以前一样出来迎接,但在顶礼问讯时却相视窃笑,等着看般特比丘出糗的窘相。应供完毕,般特比丘一上法座,便惭愧地说:‘自己资质愚钝,薄德才劣,所学不多,只能粗解一首偈子的含意,今天就为大众讲解这首偈子……’这时,有些年轻比丘尼正想开口捉弄他,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才惊恐地发现自己可能冒犯了圣者,于是立刻惭愧忏悔、礼拜悔过。
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一一向她们开解,五百比丘尼摄心聆听般特比丘的开示后,满心欢喜,当下即证得罗汉果位。
一日,波斯匿王请佛陀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陀见调伏大众慢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特别将钵交给般特比丘,让他紧随自己的身后而行。然而,到了皇宫门口,守卫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拦阻说:‘身为一位法师,你连一首偈子也说不出来,你还好意思进去接受国王的'供养吗?我这个俗人,都能随口说出几首偈子,而你是法师,竟然这么没有智慧,供养你也不会有什么功德!’于是把般特比丘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入殿升座净手后,般特比丘突然想到佛陀的钵还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动,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场所有人只见虚空突然现出一只手,而不见任何身影,惊讶万分地问佛陀:‘这是何人的手臂?’佛陀说:‘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证果,因今日入宫,被守卫挡在门外,所以才以神通为我送钵来。’
波斯匿王问佛:‘听说般特比丘一向资质愚钝,是什么因缘使他才听闻一首偈子,就能得道?’佛陀开示与会四众弟子:‘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够心领神会,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如雨后天霁。反观世人学佛,虽强记多闻,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在行住坐卧中精进落实,只不过将佛法当成世间知识学习,所以无法受用。’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说完偈语后,在场的三百位比丘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国王、大臣、夫人、太子们,莫不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才是开启智慧和幸福之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烦恼日减,心念逐渐清净,就能‘转识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广大众生。
2022-06-04
球球词典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7-28 03:13: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一一向她们开解,五百比丘尼摄心聆听般特比丘的开示后,满心欢喜,当下即证得罗汉果位。一日,波斯匿王请佛陀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陀见调伏大众慢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特别将钵交给般特比丘,让他紧随自己的身后而行。然而,到了皇宫门口,守卫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

  •  科技时代17 人间四事不能长久佛典故事

    如来佛住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这个独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忧愁,见到女儿,心中的忧愁苦恼当下就消散了。面对女儿突然死亡,父亲心中的悲痛难以言喻,每...

  •  hdmu578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谁说的?全文?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 jbp93808cf1b9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

  •  亚浩科技 念佛五兄弟佛典故事

    和前面的故事一样,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父亲,而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阿难、舍利弗、目犍连就是众生的五个兄弟。连菩萨、阿罗汉兄弟们都听从佛父的话,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念佛呢?附:故事原文 昔有兄弟五人。父教持戒,大儿独不肯持戒。赍五枚钱至相师许求。相师言:“年可...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