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则兼善天下”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以下是对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出处与原文:该典故出自《论语》,原文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含义解释:“达则兼善天下”指的是,当一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或成就时,他应该以善良的品德和行为去影响和造福天下,即积极承担社会...
是出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应该以善良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和造福于天下,而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就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个人修...
屈原他是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屈氏是楚国的三大贵族之一,屈原的家世非常富有,在他做楚国三闾士大夫时,辅助楚怀王强国,体恤百姓,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亲近小人,面对日益破落的楚国,他为广大的民众悲叹,涕泪,他担忧楚国的老百姓生活在饥饿寒冷之中,国家衰败,官员相互讨好,献媚,抛弃了他们...
从以上可以看出,原来孟子说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但并未失孟子原义。孟子的话,道出了儒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就是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于社会的价值。
出处:《孟子·尽心上》原文“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解释原文:古代的君子,得志的时候,恩泽广施百姓;不得志的时候,修身养性,立足于世;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更加完美;显赫的时候,就让天下人一起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