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如下: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刘备):...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如下:
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刘备):【成语故事】宫渡大战后,刘备败投刘表。徐庶被骗去许都。走时推荐诸葛亮刘、关、张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历经三次才得见。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北曹操占天时,南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煮豆燃其(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刮目相看(吕蒙):【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蜀国阿斗自愿投降,带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吃喝玩乐的日子,并说“此间乐,不思蜀。”
2023-01-27
球球词典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8-22 02:13: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成语里面的主人公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及人物典故)

    驱虎吞狼:主人公为荀彧。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描述的是荀彧为曹操策划的一项计谋,通过挑拨离间,让袁术和刘备互相攻伐,从而使曹操坐收渔翁之利。三顾茅庐:主人公为刘备和诸葛亮。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述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上门拜访的故事,现...

  •  宜美生活妙招 三国人物成语典故

    三国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主要有以下两个:妄自菲薄 故事背景: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与诸葛亮和刘禅有关。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全力筹划北伐曹魏。然而,刘禅胸无大志,缺乏治国才能,这让诸葛亮深感忧虑。典故内容:在诸葛亮出征前夕,他写了《前出师表》来告诫刘禅,要他教育好百官,不...

  •  翡希信息咨询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哪些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指刘备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下笔成章: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形容文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文章。不出所料: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相符。不由分说: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意指不容人分辩解释。不知所云:出...

  • 赵云杀入重围,救出黄忠后,又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以伏兵和箭雨吓退追兵。赵云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使他赢得了“一身是胆”的美誉。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四川翡希 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精选

    含义:指用智谋攻取城池,形容用巧妙的方法或策略取得成功。典故: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国时,领兵攻打陈仓。陈仓守将郝昭有勇有谋,使得诸葛亮久攻不下。诸葛亮采用了多种攻城方法,但均未奏效,最终虽未能攻下陈仓,但这一战役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一身是胆:含义: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典故...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