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推荐3篇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卢毓以其正直和卓越的智慧闻名于世。在魏国担任大官时,宫中选拔人才之际,皇帝提出“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那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能拿来吃。”,这一观点后来演化为成语“画饼充饥”,喻指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我的行为。魏国由...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推荐3篇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卢毓以其正直和卓越的智慧闻名于世。在魏国担任大官时,宫中选拔人才之际,皇帝提出“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那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能拿来吃。”,这一观点后来演化为成语“画饼充饥”,喻指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我的行为。

魏国由一代英杰曹操建立,势力强大。当曹芳担任魏主时,司马氏开始实际操控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独断一切政事,曹芳气愤之下,密诏欲诛杀司马氏。但事机泄露,反而导致曹芳被废为王,司马师另立曹髦为新王。曹髦虽有心作为,却受到司马氏的重重制约。在司马昭篡权野心日益明显时,曹髦写下《潜龙诗》,诗中将司马昭比喻为鱼鳅黄鳝,以示不满。贾充知晓后向司马昭告发,司马昭恼怒,以诗中之意威胁曹髦,最终导致曹髦及其追随者的惨死。这引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表示野心明显,人所共知。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蜀夺魏,准备攻打东吴以实现统一。多数大臣认为时机未到,大将杜预则坚持必须趁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否则将难以打败。司马炎听取了杜预和张华的意见,决心攻打吴国。晋军在杜预的率领下,势如破竹,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统一了全国。这一过程体现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2024-09-12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1:29: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推荐3篇)

    以下是三篇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1. 画饼充饥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卢毓在魏国担任大官,负责选拔人才。皇帝提出让卢毓选人,并要求不要那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成语含义: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能拿来吃。后用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我的行为。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故事背景...

  •  宜美生活妙招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优质3篇)

    1. 三顾茅庐 故事概述:东汉末年,刘备为了大业,留心访求人才。在荆州名士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得知“卧龙”诸葛亮隐居在襄阳城西。刘备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最终在茅庐中与诸葛亮共同探讨时局,设计夺取政权方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答应出山相助,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共同建立了蜀汉政权。 成语意义...

  •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卢毓以其正直和卓越的智慧闻名于世。在魏国担任大官时,宫中选拔人才之际,皇帝提出“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那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能拿来吃。”,这一观点后来演化为成语“画饼充饥”,喻指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我的行为。魏国由...

  •  爱创文化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一: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

  • 四川翡希 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精选

    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以下是精选的几个:妄自菲薄:含义:形容过于看轻自己,常用于指自卑自贱,毫无根据地小看自己。典故: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劝勉刘禅不要妄自菲薄,要发愤图强,复兴汉室。这反映了刘禅胸无大志,缺乏治国才能,而诸葛亮则深感忧虑。智取陈仓:含义:指用智谋攻取...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